旅游学院人文大讲堂:唐宋牡丹诗词的文化观照

发布者:ly发布时间:2019-06-03浏览次数:2174

武职网讯(通讯员 马瑞阳)530日,旅游与航空服务学院第十八期人文大讲堂在逸云楼113报告厅开讲,华中科技大学路成文教授应邀为带领在场师生解读“唐宋牡丹诗词的文化观照”。

讲座中,路成文通过丰富的诗词及历史故事,解读了不同时期牡丹的角色地位及文人墨客对牡丹情感的演变。他以武则天对牡丹的喜爱为例,结合“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等诗词名篇,分析了初唐时期牡丹是如何初步进入审美视野。

中晚唐时期,长安牡丹风俗极盛,出现了“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等脍炙人口的诗篇。路教授指出,在这一时期,文人对牡丹的描写呈现对牡丹的喜爱和对故都的思念等两种不同审美心态。在北宋时期,“万花会”“贡花”“赏花钓鱼宴”“双头牡丹与二圣并立”等现象的出现,反映出“洛阳牡丹”文化身份的确立。至南宋,牡丹文化象征有了定型,“老去已忘天下事,梦中犹看洛阳花”“曾看洛阳旧谱,只许姚黄独步”等诗词,无不寄托士大夫的家国情怀。

路成文讲到,“从唐兴到宋亡,牡丹审美玩赏风习与政治盛衰基本保持同步关系。国家、民族繁荣昌盛之时,牡丹审美玩赏风习就繁盛热闹;国家、民族衰败动荡之时,牡丹审美玩赏风习就趋于消歇。可谓‘国色天香’见证历史兴亡。”

在梳理牡丹文化象征意义形成的历史过程的基础上,路成文提出,从世俗精神层面来讲,牡丹是富贵之花;从文人意识的角度看,牡丹是感伤之花;从颂圣意识出发,牡丹是政治之花;从象征意义来看,牡丹是文化之花。

两个多小时的讲座使在场师生收获满满,空乘17307班杨自晟谈及聆听讲座的感受时说:“路教授以其渊博的知识储备及深厚的文化底蕴,带领观众畅游在牡丹的诗词花海中,感受牡丹的文化内涵的演变,这也激励我重温诗词、重读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