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通讯员 胡惠子)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充分发挥实践育人优势。
自2025年寒假以来,旅游学院积极组织学院1944名旅游学子参与“返家乡”、“寒假阅读”、“暖冬行动”、“爱心托管”等多项社会实践活动,引领广大学子将书本知识与群众实践进一步结合,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锤炼意志品格,提升社会化能力,贡献青春智慧,服务基层治理,助力乡村振兴。
其中,空乘24306班的周静怡奔赴充满诗意与文化底蕴的云南大理,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社会实践活动,探寻中华文化的根脉,寻觅中华历史的余韵,弘扬文化自信,为文化传承赋能。
扎染绘蓝:白族的文化根脉
出发前,周静怡凭借所学专业知识精心规划实践路线。首站,她抵达大理喜洲镇周城村。此地流传着“大理三千户,户户织布,家家有染缸”的古老谚语。2006年,白族扎染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承载着白族千年文化记忆。
在白族小院中,周静怡在白族阿姨的指导下开启扎染体验。选布、扎布、浸染,每一步都如同与历史对话。白族扎染纹样超千种,图案分布均匀,寓意吉祥,是白族历史文化的生动体现。周静怡选择蝴蝶花纹样,在白族文化中,蝴蝶象征爱,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看着蓝靛溶液浸透布料,她仿佛看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画卷。最终,凝聚着文化与心血的扎染小方巾在她手中诞生。那一刻,她触摸到了传统文化的温度。
千年木雕,匠人的坚守传承
第二站,周静怡来到“木雕之乡”大理剑川县。剑川木雕传承千年,宛如一部立体的史书,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刚踏入剑川,古朴气息扑面而来,街边木雕作坊随处可见。走进一家木雕工坊,地上堆满木材,木香萦绕。一位木匠师傅正专注雕刻,双手灵活操控工具,眼中满是对技艺的热爱。
周静怡仔细观察师傅从画稿、雕刻,到抛光、组装的每一个环节,其间师傅向她讲述了剑川木雕从古代宫廷装饰走进寻常百姓家的发展历程,承载着剑川人民的智慧与情感。剑川作为《去有风的地方》取景地,借“影视+文旅”东风成为新文旅IP,吸引大量游客。看着精美的木雕,周静怡对匠人们敬佩不已,深刻体会到正是代代相传的匠心,才让剑川木雕在岁月中熠熠生辉。
弦动洱海,民族的文化乐章
最后一站,周静怡来到洱海生态廊道龙龛码头,一眼便被一支身着绚丽白族服饰的演奏团吸引。白族服饰色彩明艳、图案精美,每一处刺绣、每一条彩带都承载着白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敬畏,展现出独特的民族审美和文化内涵。
一位演奏者热情地向周静怡介绍手中的中阮,这件传承2000年的民族弹拨乐器,由汉代琵琶衍变而来,音色柔和、诗意十足。旁边人的芦笙,其制作技艺在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
演奏者拨动琴弦,中阮和芦笙的乐声交织,曲调或激昂,或婉转,每一个音符都仿佛在诉说着白族的古老传说、民俗风情和先辈们的智慧。周静怡沉浸其中,真切感受到白族文化的源远流长和深厚底蕴,也理解了这些传统乐器如何在岁月中成为白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此次实践活动,周静怡用双手触摸历史,用心灵感受匠人精神的伟大,更深刻地理解和认同了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子,我们有责任也有使命去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周静怡表示,“未来的学习中,我会将专业知识学习与实践所见紧密结合,努力探索“非遗+旅游”的守正创新之路,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更多人领略到民族文化的无穷魅力。”
审核:胡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