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通讯员熊睿琦 摄影张马涛)9月26日,武汉职业技术大学凌峰楼C11报告厅内掌声雷动,202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总结交流会在此举行。副校长刁元斌、各学院党政负责人及200余名师生代表齐聚,通过镜头回顾、故事分享等环节,共同解码万余武职青年的夏日实践密码。
镜头里的青春足迹:从千企万村到万家灯火
随着微视频《武职青年说》的播放,田垄间测量土壤的生物学院学子、直播间助农带货的旅游学院团队、社区里教老人用智能手机的电信学院志愿者……212支实践团队、10291名学子的身影在银幕上流转。这个夏天,武职学子累计开展超2000场实践活动,足迹遍布湖北17个地市州,服务群众超3万人次。
随后,学生工作处副处长夏挺宣读《关于表彰2025年暑期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决定》。
获奖代表依次上台领奖,场内掌声不断。这掌声既是对他们辛勤付出与丰硕成果的肯定,更是一种激励与鞭策。
故事里的青春图谱:从课堂理论到乡土实践的双向奔赴
“1TB文旅素材、8部视频是我们交给秭归马营村的答卷。”团队员马开心展示的感谢信与粘土作品,诉说着队员们的暑期实践。他们在红三军旧址分两队行动:新媒体组3场助农直播帮张奶奶卖干豆角,支教组创新“楚创润苗”课,带孩童包粽诵《橘颂》。实践促成橙谷公司合作,事迹获主流媒体转载,离别时孩子信中“用橙子学加法”的话语,道破乡村振兴的双向奔赴。
“我们看到了艺术最本真的力量——记录爱,表达情。”艺术设计学院学生谭陈胜玉,展示了实践团队如何用美育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窗,让他们看见平凡生活中的诗意,也让武职学子的专业所学在服务社会中焕发光彩。
“我们想做的,不仅是看管,更是陪伴与启迪。”生物工程学院学生石博辉在分享时,讲述了一个令他动容的细节:一个原本内向的孩子,在结营那天悄悄塞给他一张画,上面是几个手拉手的小人。“他告诉我,这是我们团队的每一个人。那一刻,我明白,我们的每一份付出,都在孩子心中种下了温暖的种子。”这份长达21天的坚守,让“爱心托管”超越了服务本身,成为一场真正有温度的对话。
商学院“群英‘会’萃志愿服务队”成员王月红分享道,今年7月团队走访货币金融博物馆、交通银行及荆州碳服务便利店,深挖金融服务落地痛点。他们在江夏为老人开展方言反诈讲座,助其下载反诈APP;在社区用“垃圾分类大作战”等游戏启蒙孩童财商。“带回的不只是报告,更是责任。”她表示,未来将以专业赋能民生,践行青年担当。
“笃学绘声”实践队朱奕宇分享团队在信阳田铺大塆绘制推普墙绘、开展普通话调研,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办“乡村夜校”并为留守儿童开设口才训练营,夜校结业典礼上陈大叔用普通话讲述吊脚楼故事时村民们齐呼“中”的场景,正是校地协同推普让乡土文化通过语言桥梁焕发新生的生动写照。
连续4年奔赴武陵山区的“伴爱同行”团队,今年夏天在万寨小学开展推普实践。他们在晒谷场教老人说“这茶很嫩”,带孩童组装太阳能小车、绘制“山外世界”,还将红色歌曲与礼仪课堂融入教学。50天里,团队用千余小时志愿服务,让村民能用普通话问路谈价,特殊儿童家庭也收获温暖陪伴。“孩子们眼里的光,就是我们前行的方向。”团队 用青春诠释担当,让语言成为跨山越海的桥梁。
号角中的青春答卷:从暑期实践到长效品牌
校团委副书记余娜以“红色、赋能、融合、温暖”四关键词总结全校夏日实践成效,其中光电学院“青禾计划”入选全国大学生“两弹一星”精神志愿宣讲团,旅游学院“伴爱同行”入围教育部“推普助力乡村振兴”重点项目,另有6支团队获评省级志愿服务示范项目、1支团队入选省级艺术助农项目。
立足现有成绩,社会实践工作未来方向将围绕“三大聚焦”构建长效机制:聚焦“产教融合”,紧扣职教特色构建“一专业一企业”对接机制,推动实践与产业需求精准匹配;聚焦“品牌深耕”,打破寒暑假短期模式,打造贯穿学子成长的 常态课堂,构建 一支部一特色 实践格局;聚焦“成果转化”,建立实践成果向教学、科研、赛事的转化机制。同时深化“1+2+N”体系,以产教融合为核心,依托“党建引领、团建赋能”双支撑,推动社会实践与专业建设、思政教育深度融合,为实践育人提质增效。
踏浪前行,不负韶华。武职青年服务社会、锤炼自我的新征程,已在脚下延展,分享会在全体师生“以青春之名,赋志愿之力,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铿锵誓言中落幕。
审核:胡晓 责任编辑:娄修明
网页链接:学校网址https://news.wtc.edu.cn/2025/0927/c334a129815/page.htm